2016年10月17日 来源:中国经济时报
1987年10月17日,10多万人在巴黎特罗卡德罗广场集会,承诺将携手保护贫困人群的人权。1992年12月22日,第47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0月17日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,以唤起世界各国对全球贫富悬殊、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对立的关注和检讨,倡导社会公平与全人类的共同进步。
2015年10月16日,习近平主席在“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”上发表演讲,承诺未来5年中国现标准下70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。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,经济高速增长和开发式扶贫政策共同作用下,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大规模减贫成就的同时,向反贫困事业打响的最后攻坚之战。
事实上,自新中国成立以来,尤其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,中国的减贫事业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举世公认的深远影响。因为中国的减贫模式,无论是通过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,还是农村改革的整体路径设计,以及当前的精准扶贫战略,都贯穿着一条明确的减贫理念,那就是“发展是脱贫的根本”。如学者韩立群在一篇文章中说,“中国的减贫抓住了这一关键,并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工作体系,具有高度的系统性、完整性和科学性。”
新中国成立之时,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,是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。从新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,土地改革逐步完成,全国范围的消除贫困有了基础。邓小平提出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”,始自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,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,中国开始了全国范围内有组织、有计划、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,数亿贫困人口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。1994年后颁布的《国家“八七”扶贫攻坚计划(1994—2000年)》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(2001—2010年)》,2011年颁布实施的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(2011—2020年)》,均标志着中国扶贫开发工作渐次迈上新台阶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将之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。习近平主席就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“精准扶贫、科学扶贫、内源扶贫、扶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”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思想,并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的宏大目标。回顾历史可以看出,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,实际上就是全国亿万人民减贫脱贫的壮丽篇章,它既显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,同时也是全世界消除贫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而且,实践证明,中国的减贫脱贫发展模式是十分有效的,并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。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,在上世纪后20年按照1美元的贫困标准,全球贫困发生率从40.4%下降为21.1%,而同期中国贫困发生率从63.8%下降到不足17%;1981年中国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的近43%,进入21世纪,这一比例下降到不足20%,20年间中国减贫人数占全世界减贫人数的108%。在全球贫困人口下降缓慢,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贫困人口增加的背景下,只有中国所在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。2008年以来,中国两次大幅度提高农村贫困标准。目前,按老标准衡量的贫困现象已基本消除。按照现行贫困标准(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每人每年2300元),197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.7亿人,2015年减少到5575万人,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.5%,下降到2015年的5.7%。从改革开放到2015年,累计7.1亿农村人口告别了贫困,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%,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。到2015年,中国的减贫目标均提前完成,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提前完成减贫目标的国家。这一巨大的扶贫成就,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5年发布的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》所说,“中国的减贫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贡献,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学习经验。”
毫无疑问,中国减贫脱贫的成就举世瞩目,但中国的贫困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。按当前世界银行每天1.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,我国贫困人口数量还位居全球第三。按我国现行标准,2015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575万。而且,现有贫困人口多居住在山区、沙化区和荒漠化区,生态条件恶劣、基础设施薄弱、公共服务水平低,扶贫边际效应不断下降,扶贫难度成倍增加。因此,虽然我们提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,但现实地看,在发展过程中战胜贫困仍将是中国政府和全社会的长期任务。
(作者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)